當仔女『唔想返學』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For the sake of viewer convenience, the content is shown below in the alternative language. You may click the link to switch the active language.

小朋友成日都唔聽話,每日都唔想返學。我教極佢都唔肯聽,究竟仲可以點做呀?

父母總是很多道理想要教會孩子,但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經驗到急著說道理,小朋友通常會關閉耳朵。因為他們需要是一份明白與有更多的慈心和不加批判的「接納」,用他們的眼睛和心去感受世界。

我的女兒也曾經跟我說:「我唔想返學啦……無人同我玩……我唔想再同A同學做朋友,佢都無理我,放學又唔等我!」 「你有啲唔開心同嬲,不過你有無諗過A同學可能因為有啲原因所以放學無等你,要自己走先。」

身為心理學家,女兒跟我訴苦,我本能地說出孩子的感受,展現同理,但同時又急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件事,讓情緒得以舒緩,但是這明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她的怒氣沒有減少,扁着嘴,皺著眉,「我以後都唔同佢做朋友!」放慢腳步,不批判的「接納」,感恩過去這麼多年靜觀的修習,培養了我的覺察力,覺察自己的心情、想法、心中的意願及渴望。

我覺察到自己的一份著急,渴望用方法幫她明白其他人的情況。但是這些自動化的反應,欲速不達。我呼吸了幾下,放慢自己的腳步,試著去明白孩子的需要和她的情緒反應。放下了「強求」,試著和她心連心,感受她的感覺。

在那一刻,我感受到她的憤怒「我聽到喇,你真係好嬲。我地今日晏晝去海邊跑步啦,媽媽陪住你,我地一齊面對!」 這是我們最親密的時刻,我們互相追逐,跑呀跑,孩子最喜歡捉到我的那一刻,她那燦爛甜美的笑容,加上清爽的海風,藍天和白雲,溶化了她心中的不快。跑到累了,我們坐在一旁談天說地,我嘗試「無求」,不試圖改變她的想法,單純地從孩子的角度去感受。

「同學仔唔等妳放學,感覺一定好難受啦。」她大力點頭,我抱着她,拍拍她的心口,「其實係咪因為係你心入邊真係好想佢等埋你一齊放學,想同佢成為好好嘅朋友?如果你真係想佢等埋你放學,你可以點做呢?」

她停下來,眨眨眼睛。還未想到任何的方法。無求反而讓親子拉近 這時,我感覺到我和她的心是連在一起的,她的情緒也平和了很多,可以接受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不如我哋一齊玩下,角色扮演。你係A同學,我係你。」

  • 我們馬上投入角色。我說:「我以後都唔同你做朋友啦!」 再問她「你覺得點?」

  • 扮演A同學的她答到:「我唔知點解佢咁嬲…」

  • 我又試著轉換態度,跟這個偽裝的A同學說:「其實我好想同你一齊放學,你可唔可以等埋我呀?」再問她:「你覺得點?」

  • 這回她笑著回答,「我好開心,因為原來佢想同我玩。」 「咁你會唔會等埋我放學呀?」

  • 我繼續扮我的女兒。「會呀。」 我看着她大力點頭,感到十分欣慰。 「咁你而家知唔知可以點做?」

  • 「咁我話俾佢聽其實我想佢等埋我!」

  • 「係呀,有陣時我哋可以將心入邊嘅想法同需要話比人哋聽,人哋就會明白我哋多啲。」

終於她能夠把自己的心底話告訴了同學,然後放學見到她們嘻嘻哈哈,開開心心笑著說再見,望着她們,我也會心地微笑。 「無求」和「接納」正是靜觀重要的九種心態之其二。孩子情緒來到的時候,不能強求他們去改變,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想事情。越強求,反而越會產生反效果。

肯定他們的情緒,卻能讓他們有心連心的感覺,知道父母是明白及支持自己的,便會有更多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內在的平和與智慧呈現出來。與其說道理,我更希望道理是她自己領悟得來的。 要做到這點不容易,讓我們一起修習靜觀教養mindful parenting,以良善和敏銳的心,覺察孩子和自己的心情、想法、心中的渴望,對自己和孩子有更多的慈心和不加批判的接納,陪伴孩子成長。 

 

童心苗兒童成長發展中心創辨人

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